close

   相信只要有運動習慣的你/妳,不管是專業、業餘或是身邊的人是運動愛好者,對於前十字韌帶應該都不陌生!但知道這條韌帶要做什麼?

 在運動風氣逐漸盛行的時代,如果不小心傷了這條韌帶,可是要經歷手術及漫長的復健才可能再次回到高強度的運動呢!

(這裡說的還只是可能唷!統計上,術後有三到四成直接跟自己的運動人生說掰掰了)

(圖片來源: Google)

    因此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到底這條韌帶有什麼功能及什麼情況下會威脅到它呢?


前十字韌帶究竟是蝦米?

   顧名思義有前就有後,這兩條韌帶因互相交叉而得到十字韌帶這個名稱 (英文簡稱ACL)。你可以想像它就是一條韌性相當高的橡皮筋將我們的大腿骨 (股骨) 與小腿骨 (脛骨) 連接在一起,而這條橡皮筋其實又可細分為兩束。這兩束會隨著膝關節彎曲角度的不同,被拉緊的程度也會不同!

 (圖片來源: Google)

這條藏在膝關節裡的韌帶,平均有3.8公分長,寬度約1公分。別小看這小小的韌帶,它的功能就是穩定我們的膝關節,主要避免脛骨相對股骨過度向前滑動 (也就是讓你的小腿不會往前飛離你的大腿),再來當你的脛骨產生旋轉或內外翻的時候,這條穩固的橡皮筋能避免膝關節產生過度的拉扯。甚至可以承受1500牛頓1800牛頓的力!(相當於150-180公斤)

( 下次啃骨頭的時候不妨感受一下韌帶的強勁XDD) (圖片來源: Google)

   再來是這條韌帶的隱藏功能,也是影響未來術後恢復的關鍵之一!我們都知道皮膚上有許多感覺受器,因此我們會有冷、熱、痛的感覺。在這條韌帶裡一樣也有感覺受器,但不同的是,它是本體感覺受器,雖然我們感受不到韌帶的存在,但這個受器就像一個藏在膝關節裡的資訊蒐集器

當膝關節處在不同角度時,這些訊息會透過這個感應器經由神經最後到達我們的大腦,大腦就會知道目前膝關節的狀況,再根據膝關節的狀態下達命令到我們膝關節周圍的肌肉,告訴肌肉們需要如何出力去穩定膝關節。所以你才可以安穩的跑跳、走路,讓膝蓋不會晃來晃去,除了像橡皮筋一樣的韌帶固定,還需透過類似感應器這樣的機制去協調各個肌肉才能達到完美的平衡呢


那這麼強壯的韌帶又會受到誰的威脅呢?

    在了解它的基本結構後,相信大家應該對它更加認識!想要威脅這條強壯的韌帶及背後的靠山 (肌肉們),那麼這個力量想必非常的龐大。因此大多的傷害皆發生在激烈的運動下 (籃球、足球...)

 我們會將傷害分成兩種,一種為接觸性的傷害,就是外力撞擊直接把韌帶拉扯的傷害;另一種則是非接觸性的傷害 (沒有外力的狀況下),它大多發生在起跳落地或是高速衝刺突然改變方向煞車的動作,常常會聽到''啪''的一聲,韌帶就跟你說掰掰了!當然這是最壞的情況,也可能只是一小部分的撕裂。

   非接觸性傷害佔了受傷案例中的大部分比例,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有什麼因素會影響此傷害的吧!

 首先,請大家試想一下,要扭斷一條韌性相當高的橡皮筋,要大力拉開同時加上扭轉或往外折的力量。那沒有外力的狀況下,能拉扯到韌帶的就只剩下地面給的反作用力肌肉的拉扯力!大致了解後,我們來介紹有可能影響上述改變的因子,主要分為外在因子內在因子


外在因子 (簡單說-->身體以外的東西)

  • 地面材質:當地面與鞋子的摩擦力越高,可能也代表地面給的衝擊力相對愈大!

  • 護具的使用:護具是否能實際預防受傷的發生目前還沒有定論

  • 天氣:自然環境的變數也會影響

  • 運動項目:常常需要起跳落地或是急停變向的動作都是風險較高的運動

  • 運動環境:教練、裁判...


 內在因子

  • 年齡:青少年風險高於成年人

  • 性別:因骨骼排列及賀爾蒙影響→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傷

  • 身體組成:每個人的體質不同也會影響

  • 肌肉力量與協調:會影響到的肌群包含股四頭肌、腿後肌群及小腿肌群,若它們彼此的協調控制出了問題,就會提高受傷的風險喔!

  • 骨骼排列:可以想成連接在橡皮筋兩端的骨頭,若骨頭發生扭轉或排列不正時,韌帶就可能被拉扯到容易斷裂的位置。二來在骨骼排列不正的情況下會影響關節內受力的狀況,進而衍生出其他的問題→如果你有膝外翻及脛骨相對較外旋的趨勢也是比所謂排列較正的人來說更容易受傷!

  • 心理因素:針對術後的朋友們更是一大影響,在回到運動場上後,受傷當下的記憶可能會大大影響到運動表現甚至提高受傷的風險

  • 中樞疲勞:這相信大家比較少聽過,但卻很重要。當你大腦感覺累的時候,像是做什麼都提不起勁的感覺,並非身體真的無力。這種情況下大腦無法因應環境變化好好傳達指令給肌肉時,即便你的肌肉再強壯都只是中看不中用! 可想而知,受傷的機率會相對提高囉!


  說了這麼多,所以我通通都要注意嗎?

    別緊張!通通列出來只是告訴大家''可能''的影響因子,不代表你有其中一項問題就更容易受傷!且每個條件在不同人身上又會有不同比例的影響程度,每個個體差異都不一樣哦!

 所以我們就從自己可調整的部分開始做起,像是肌肉的訓練調整心理狀況等,可以達到預防受傷的效果喔。  至於應該要做什麼樣的訓練去預防會在未來的文章中慢慢揭曉唷!


By 柯夢波丹編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ehind the PT 的頭像
    Behind the PT

    脫下白袍的物理治療

    Behind the P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