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一天小編評估到一個小兒麻痺個案,他是一位來自澳門的移民大哥,他用很開心得語氣跟我說,小弟弟你知道你們台灣是輪椅的王國嗎?

 在其他國家取得輪椅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在台灣卻唾手可得。可見輪椅對我們的重要性,對於步行沒有效率或是沒有能力行走的人,輪椅就是他們的雙腳。

   就拿鞋子當比喻好了,當我們在買鞋的時候我們會依需求選擇不同的款式,像是球鞋、皮鞋、拖鞋等等;Jordan 打籃球必須穿籃球鞋,但當他想去沙灘走走,那一定就會有其他選擇。

輪椅也是一樣,要出門散步的、要運動的、提供支持性的,都會有不一樣的建議!

 

評估輔具時有幾個重點會做考量

1⃣ Human:個人狀況、疾病、習慣生活方式。

2⃣活動 Activity: 我們要執行的活動➡️出門、運動、散步、工作等等。

3⃣輔具 Assistive technology: 使用什麼型式的輪椅或是輔具才能協助個案完成活動。

 最後一個重要步驟,也是最容易忘記的就是環境(Contex)➡️在什麼環境使用?會受到什麼樣的阻礙?

 

內行人都怎麼表示輪椅尺寸?

 首先最常看到的就是輪椅大小的表示方法 ,通常我們會說16吋的輪椅或是18吋的輪椅,這個尺寸代表是輪椅的坐寬➡️大約坐面的寬度。精確的話每家廠商測量的都不一樣,有些是以側擋板間距離,有些則是坐墊桿間距離。

 第二點是坐到輪椅內,左右需各留約一指幅,坐墊太寬會讓屁股在坐墊布上左右滑動;太緊則會擠壓。像高活動輪椅或競技用輪椅,則會建議剛好合身,以提供一定的穩定性也提升運動表現。

 再來是後輪的部分,我們可以大小軸心位置材質來做分類:

 

輪子是不是越大越好?

 大輪常見有20~26吋,主要是以自推族群為主,通常會加手推圈。如果沒有自推能力,可將手推圈拆除或直接使用小輪(戒護輪)就可以了。

   根據輪子的大小通常會搭配相仿大小的手推圈,手推圈越大越省力但耗時、重量重。而競速輪椅則是大輪配小推圈,花更多力氣為了爭取時間。

   大輪比較穩是個迷思穩定度是看支持底面積(Base of support),不管是大輪還是小輪,只要輪椅接觸地面的四點一樣,穩定度就沒差!

 

輪子配置的位置會有什麼影響?

  軸心位置分成前置、垂直與後置。意思是輪軸以及坐背桿(裝置背靠的骨架)之間相對的位置,先將坐背桿至地面畫垂直線,若軸心落在這條線之後為後置;之前則為前置。

☑️前置:推行穩定度較低但相對較靈活且迴轉半徑較小,在執行翹輪的時候會比較容易

☑️後置:穩定度高但推行較吃力,因為肩關節向後伸直的角度要更大,而在過度伸直的角度下肌肉是不好使力的。且因重心配置,執行翹前輪會相對吃力。

 

輪胎好像會看到不同的材質...那也有不同的影響嗎?

 最常見就三種:氣胎、免充氣胎與硬胎。

*⃣氣胎:速度較快,重量較輕,避震較好。缺點是容易漏氣,需時常打氣➡️常見於高活動型輪椅

*⃣硬胎:耐用度較高,避震效果較差,且比較重。因為他在單點接觸面積比較小➡️平地的表現會相對較好

*⃣免充氣胎:介於上述兩者間。現在大多數輪椅後輪是用免充氣胎,前輪用硬胎。

 在醫院裡,比較重的白鐵輪椅也常看到後輪是硬胎,畢竟醫院內不會顛簸,且輪胎壽命較長。當然也有例外,依據不同的考量可做選擇。

 

   看完這些大概可以了解,輪椅中的輪子也有如此大的學問,一個小小的改變就能對應不同需求,下次在路上看到輪椅不妨可以好好觀察,輪椅使用者對應的輪椅輪子各個特性,是否有符合使用者的活動需求,這樣之後不論你工作上或親朋好友有需要,都可以給予更進一步的建議哦!

 

RJ編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ehind the PT 的頭像
    Behind the PT

    脫下白袍的物理治療

    Behind the P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